时间:2018-10-08 14:50 来源:https://www.lunwentong.com/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海丰县彭湃中学 谢础惠
(该论文获2010年度汕尾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作者简介】谢础惠:广东省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学员。高中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海丰县彭湃中学。海丰县优秀教师,海丰县普通高考优秀辅导教师,海丰县优秀作文辅导老师,汕尾市骨干教师,广东省普通高考语文科质量优秀评卷员,全国优秀作文指导教师。
参加教育工作17年以来,谢老师一直辛勤工作,刻苦研修,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2017年高考中,谢老师所教学生陈思臻总分荣获汕尾市第一名,彭悦语文单科126分,荣获汕尾市第三名。先后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参与的广东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关于开展“古诗吟诵进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于2014年4月结题,研究成果获得汕尾市第二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参加的广东省教育厅委托课题《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子课题《高中语文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已结题。2016年10月开始,主持开展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利用思维导图来积累与运用作文素材》,现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比赛多次获奖。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走向生成,走向开放,真正构建高效课堂。而语文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胸有成竹”地去应对这些“节外生枝”。这就需要课前预设好灵活的教案,化“线性”为“弹性”,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另外,教师还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机智的应变能力,以及一颗宽容友善的心。这样,才能真正化“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让意外绽放光彩,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 策略探讨
所谓高效课堂,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下最需要的,才是顺应局势发展的,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将“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口号贯彻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
《中学语文新课标》将语文教学由“认知(知识)领域”调整到“生命领域”,这是语文教学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语文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构建高效课堂的新的境界。而语文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不会永远照教师课前预设的进行。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地应对这些“节外生枝”呢?我认为需要依赖弹性、灵活的教案设计和充满机智与激情的现场应对能力。
一、化“线性”为“弹性”,预设灵活的语文教案,做到“胸有成竹”,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以往,我们在教案设计时往往喜欢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师生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所以只有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应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获得丰富的“意外生成”,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一)备“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它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实用的建议。比如,高中语文新课标就提出了“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关于五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的建议。只有真正读懂“新课程标准”,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弹性的教案,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二)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传统教学往往过分重视知识和能力,而语文课程丰富的情感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有必要在设计教案时,为情感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腾出充裕的空间。例如在高一必修1(广东版)的教学中,我备课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有意打乱单元的课文顺序,重组一个新单元,将《关雎》《蒹葭》《静女》《迢迢牵牛星》《上邪》《饮马长城窟行》《氓》《孔雀东南飞》等八首古诗重新组合成一个有关爱情婚姻的系列专题单元。在这一重新组合的诗歌单元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高中阶段男女青春期的情感教育,渗透人性教育,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了古代先民的风情文化、婚恋文化,学会了用现代婚恋心态文化去观照古代先民的婚恋生态文化。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青春情感文化的教育契机,最后在这几节课中确实获得了非常丰富的“意外收获”。
(三)备“学情”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多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不拘一格”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详尽地进行学情分析,设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境,推测出学生或许会产生的学习结果,然后才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自然地应对不时出现的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做到未雨绸缪,使课堂中教师的指引更具针对性,更有成效。
例如高中的学生,对《逍遥游》一文中庄子的思想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学生的体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少,体验肤浅,学生便无法与庄子的思想形成共识,学习也就难以深入地展开。所以我在备课时准备了有关庄子生平经历的资料,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然后从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四)备“语文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宝玉为什么会挨打?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贾政和宝玉除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外,还有哪些矛盾?这些“节外生枝”,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五)备“语文教学方法”
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转变观念,多多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如何倾听分享。简言之,就是做到努力“两还”:还时间给学生,还机会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大胆发表看法与他人进行争辩,这正是促进“意外生成”的良好契机。
例如在预设《项链》最后一个课堂环节时,我计划让学生来给小说写续集。一石激起千层浪,当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班级异常活跃起来,好几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大胆发表看法,更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地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化“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让意外绽放光彩,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与解决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照原来的预设继续上课,不理学生的一些“节外生枝”,还是以此为契机,放掉原来的设计,作些灵活的变动?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粗陋的想法。
(一)“海纳百川”,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接纳意外生成
如果课堂上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而教师给他们的却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是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及时调整课前教案,给学生腾出空间,鼓励学生生成。
(二)“因势利导”,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锦上添花。
(三)“当断则断”,有所选择,理智引导
高效课堂倡导生成,并不是漫无目的、偏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舍本而逐末的生成。生成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教师要有所选择,理智地引导,对消极的、负面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应采取“当断则断”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有的学生提问,很多情况下为了表现自己,在没有考虑完整,或仅为笑料,或坐在座位上大声嚷嚷式提问,说出来的话既没有表达心中的真实想法,也无法让其他人听明白。此时教师可在不打击他们积极心的前提下,提醒该类学生提问要提得有价值,问到点子上。
(四)“闲庭信步”,沉着冷静,生成“美丽”
“节外生枝”,无法预见,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生成意识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调控能力。有一次在高三《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考点复习课中,在讲到“搭配不当”这个基本语病时,我举了这个例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刚讲完,学生就有声音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或许是我的预设不足,学生认为这个句子还有一个语病“语序不当”。与其大乱方寸,不如让学生思考,这时我就提出让他们自己讨论解决问题,而学生乐于尝试,化“意外”为自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预设不足,却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另一种方法的好机会。
一个开放的、富于创造性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慧、充满挑战的动态过程。语文课堂常因“节外生枝”而变得精彩。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做到“胸有成竹”,让语文课产生更多美丽的极富创造性和感染力的“节外生枝”,给它腾出更大的空间并机智地驾驭课堂,化“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让意外绽放光彩,真正地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关松林《中小学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 2006年1月)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霞《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广西教育》2006年第4期)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