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从事的体育深度报道有进一步的理性理解,他们自然会认为文章”有理论"。我没有做过广播体育报道,只是根据研究和从事过文字报道的经验,便提出了以上一些可能可以成为论据的学术性依据;如果作者在社会科学的知识方面有所积累,同时又是从事广播
从事的体育深度报道 有进一步的理性理解,他们自然会认为文章”有理论"。我没 有做过广播体育报道,只是根据研究和从事过文字报道的经 验,便提出了以上一些可能可以成为论据的学术性依据;如果 作者在社会科学的知识方面有所积累,同时又是从事广播体育 报道的专业人员,那一定会找到更贴切的、更多角度的学术论 据来。 掌握本专业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显然,走到这一步,一篇文章的学术论据在这里是关键。 上面提到的那位在职读研的广播体育记者,便是由于缺乏或遗 忘了人文一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围于自己现在工作的狭窄领 域,于是思路打不开,文章也就写不成功。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这太难了,这么多深奥的理论哪有工夫学啊!其实这些东 西就是一些平常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不是很“玄"的东西。例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就是从生活经验中提 升到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运用这个理论,可以说明很多广 播传播中的现象。再如最近新闻学基础理论方面关于新闻价值 非客观性的研究,看起来有些“脱离实际",其实对千理解实 际新闻工作中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很有启示意义。 说到这里,看来问题在于作者自身的学习了。要使论文具 有学术理论性,作者需要掌握较多本专业学科的知识和相关的 人文一社会科学知识。
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几乎每个学科都有 了较为普及的基础理论书籍,到学术性的书店走一遭(例如北 京的三联韬奋、风人松、万圣园等书店),每一个与广播传播 相关的学科,各选一本书认真读读,读个十几本,做点笔记 (不要求去背,只要遇到问题知道到哪里查找就行了);平常再多注意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通过阅读一些学 术期刊),所写的文章就会多少具有学术理论性了。这对于具 有大学文科学历、正在读研的人来说,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要 容易。我尽量把事情说得轻松些、简单些,但最终还是需要作 者付出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 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时写道:他的头脑就像一 艘生火待发的军舰,只要一接到命令,就会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这是对一个人掌握丰富的知识后思维状况的形象说 明。我们很难达到马克思的水平,但在已经相当狭小的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你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也会有这种感觉,即遇到一个话题,可以较快地凭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先草草地设计出大体的论证方案,然后较快地找到相关的学术论据,接着在翻阅各种学术材料时不断地调整论证方案,最后写出有一定 95%的人还看了: 有更好的修改思路。无论怎样,时 间比较紧了,要花点工夫把文章改好。修改,在一定意义上比 重新写个东西还难,千万不要看轻它,包括细节,从用词到标 点,还有引文的规范等等。争取改过后我再看一遍,我希望尽 量好些,意见少些。现在是关键时刻,这一段时间要以此为主,功亏一赛就太不值得了。 1998 年5 月 13 日 实例评语 2 这是对一位在职硕士研究生论文的系列评阅意见。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论文写作的训练,作者对写作要领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这种情况下,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是不知道绪章应写什么、论文像教材、论证像宣传等等。基于自身原有的较好基础,这位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为规范的样式完成了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这 些评阅意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下论文从构思选 题到完成的大体过程。 SF: 看了你的论文初稿,看来你准备写网络传播心理。我的修 改意见如下: 一、要有一个绪章,这一章需要有这样的内容: 1. 写作目的或意义。 2. 对论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即对自己之前 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要求写这部分的目的,是了解你在这 个选题上看了哪些材料,是不是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 的。
:(论文发表)_2222_{论文}4另外,也可方便地比较你提出的新观点,到底新在哪里 等等。 3. 然后是本文在这个方面试图有什么建树,例如新见解、新角度、新发现、新资料,或者进行了总体整理等等。总之, 要说出与众不同之处。不然,这个论文就没有写的意义了。我 想了一下,关于网络传播的心理,还是有人研究过的,而且颇 有些深度,只是没有明确讲是“心理”,例如李河的《得乐园 失乐园》、吴伯凡的《孤独的狂欢》等,有相当的内容涉及网 络传播心理,建议赶紧找来翻翻,也许还能得到些启发。我反 复读过李的那本,虽然属于普及读物,但有深度。 4. 对本文的基本结构作一简单介绍。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现在的”节”改为"章”,原来”节”之下的“小点” 改为“节”。看来你还不熟悉硕士论文传统的章节安排。
:(论文发表)_2222_{论文}4我们 一般的理论文章没有章,多数也没有明确的”节”,只是分若 干小标题。硕士论文一般划分两层,一层是"章",章以下的 一层为“节”。"章”是论文的结构支柱,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和论证分布。
:(论文发表)_2222_{论文}4 三、确定一个文章的中心思想,以便各个部分紧紧围绕这 个中心来谈。现在确定的中心思想(心理),范围太大了。 四、改变现在教科书式的写法。这是在写学术论 95%的人还看了: 文,读者 对象是行内人,而不是一般社会上的读者。每谈到一个心理学 的普通概念,没有必要解释,而要把这些概念作为论证你的观 点的不言而喻的前提。即使要解释什么,也要在论述过程中很 自然地表现出来。例如写一篇关千”写新闻为什么要有新闻价 值意识”的论文,如果给完全不懂的人写,需要先谈什么是新 闻,再谈什么是价值,最后谈什么是新闻价值;如果这是写学 术论文,这些统统没有必要讲,因为是专业内的常识,上来就 要说为什么新闻要讲新闻价值,划分为几个方面来论证。 这是现在文章的一个较明显的问题,要花力气改变整个论 证的风格。 五、改变“要怎样……”之类的宣传性表达,需要换一种 学术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例如“要注重网页的更新速度"' 可改为“网页内容的迅速变化,易于培养网民的期待意识,所以商业网站……",就回避了一种“上“对“下”的训话语态。六、引文或意思转述加的出处,来源若是书,应”(作者 或编者,出版年代:页码)”;如果是报刊上的文章,不注页 码。文章最后的“参考书目”,中文和外文分开列。每项要按 作者、出版或发表年代、论著名称、出版社或杂志的期号(不 要年份,因为在作者之后已有)这样的顺序写。出处的排列, 中文按姓氏笔画,英文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 尽可能不转引,实在没办法找到原著的,可转引,但要说 清楚转引的出处。 七、要有个结尾,对问题进行简单概括,与绪章的内容 呼应。 附上四篇我写的关于网络的文章,供你参考。 2000 年 4 月 26 日 SF: 看第一稿时主要考虑的是结构和外部模式。看了你的第三 稿,我感到有一些内在问题需要考虑: 一、你的标题是“受众心理……",文中一会儿是“网民”,一会是“受众如何. "'引证的一些论著也是专谈传统 媒介受众的。这些关于单向传播的论述,明显地不适于说明网 络传播。这样的话语与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不大相干。如果这样论述,不过就是把报纸媒介搬到屏幕上,印刷品的读者变成屏幕图文的观众,网民的传播一接受心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 (交互性、同步性、远距离、大容量等等)的关系,基本显示 不出来。如果还是谈单向传播,与传统媒介没有差异,这个文 章的意义何在? “受众"的字面含义很明显,就是”被动地接受的公众” 的缩写,“受“本身带有被动的暗示。可是网络传播中用户是身兼传播者和接受者两个角色的,你谈到的聊天室传播就是这样。即使是浏览上网的传统媒介的网站,网民也有可能随时通。
Tag:
论文(2476)学术(67)文章(154)作者(129)传播(44)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