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包括以下:文章不匹配,狭窄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文献引用,普遍缺乏深度的经验,缺乏讨论和分析,缺乏深入研究。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讨论作者的感受和建议,我们希望探讨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开始一篇好文章。
1.关于文题不符的问题。
不少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拟定的题名都比较宏观、范围宽泛,但文章讨论的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或某个/几个方面。文章的这类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改进,一是修改题名,限定研究的范围,使之文题相符。例如,很多文章介绍所办期刊在新闻性栏目设置、发挥编委会作用、国际化、改进同行评审等方面的办刊经验与体会,题名是一个通用的一般性论题,内容却只局限于所办期刊,其他期刊的做法和经验一概不谈。这类情况,最好限定题名,直接修改限定,或增加副标题“以某刊为例”。二是保持题名不变,通过内容扩展来达到文题相符的目的。如前面所列举的例子,内容所述就不能局限于所办期刊的经验,还应该参阅国内外知名期刊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使文章的内容丰满,名副其实。三是题名与内容兼顾调整。首先把文章题名确切定下来,同时内容也要适当拓展,确保可以支撑起题名所涵盖的内容。回顾我所评审的文章,这三类建议都有,对文章的修改有益。
2.关于思路狭窄的问题。
一般而言,思路的开阔与否取决于文献的阅读量,只有博览同行在该主题方面的研究成果,才能全面把握研究进展,也才能思路开阔,把自己的研究放在国内外同行研究情况的大背景下去考查自己研究的创新性、正确性、合理性等。不少文章,论述观点时,要么就事论事,缺乏高度和深度,要么翻来覆去说,缺乏拓展和引申,对相关影响因素欠考虑,得不出有启发有见地的结论,还有的不全面了解背景和动态就妄下结论,以偏概全,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没有诀窍,只能依靠多学多看,博采众长,综合创新。
3.关于参考文献引用少的问题。
所审阅的文章大都有此问题,引用文献普遍偏少,还有不少是陈旧的书籍。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作者给《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投稿,却不了解该刊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章,因而也不引用。笔者在此呼吁,希望大家在打算为该刊撰稿之前先好好做些功课,了解一下该刊已经刊发的相关研究,并引用相关的研究成果。科研工作大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所谓的“巨人的肩膀”。有“巨人的肩膀”不站,所写出文章的高度自然受局限。
4.许多文章只是一般性经验介绍,缺乏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做些深入的研究,而不能把经验交流座谈会的发言内容整理一下就希望当做学术论文发表。
5.分析讨论不足。
这个问题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作者的文章,中国很多期刊的文章都有此问题,这也是中国作者与国际高水平作者的主要差距之一,同时也是被国际知名期刊退稿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就是作者把一堆图表数据列举出来,数据堆砌,没有深入的分析讨论,读者能看懂多少是多少。对试验或统计数据的分析讨论不足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深度、可信度和学术水平。只有加强对数据的分析讨论,与前人的研究比较,揭示潜藏在数据(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数据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结论的得出才有依据。关于如何写好分析讨论部分,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需要学习和训练,任胜利博士和本人在科学网的博客都有相关经验分享,在此不予赘述。
6.要写研究论文,建议先做些研究。
不少文章缺乏深度,拼凑痕迹明显,不少文章的功利目的明显,可能就为应什么之需要而写,为发表而发表。没有深入研究,怎能写出好文章?因此,笔者建议,真对某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不妨先认真做些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再写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此外,大多数作者国外情况不了解,也是软肋。例如,有的文章谈办刊国际化,却不了解国外期刊的情况,只谈论自己所办的期刊或国内的期刊,文章很难达到预期的水平。
最后,建议有些文章因为选题或研究深度问题,或为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抑或初步研究成果,论学术性似达不到刊用要求,但内容对同行的实际办刊工作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弃之可惜,用又嫌不足,经常很难评判。希望有了这样的栏目,既给这类文章提供刊登出口,也为审者在审稿过程中“慎杀”,提供体现人文关怀的路径。
Tag: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会计职称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