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自费出书是相对于公费出书而言。公费出书,一是指出版社的本版书。中国的出版社都是国有的,所以我把他们投资的书列入公费的范围。二是指用其他公款出书,公款有的是行政事业费,有的是各种基金,还有多种多样的名目,我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自费出书并非自己
自费出书是相对于公费出书而言。公费出书,一是指出版社的本版书。中国的出版社都是国有的,所以我把他们投资的书列入公费的范围。二是指用其他公款出书,公款有的是行政事业费,有的是各种基金,还有多种多样的名目,我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自费出书并非自己想印什么就印什么,而是出版社经过审读,认为你的书政治上没问题,但市场销路没把握,于是让你自己出管理费、印刷费若干,印出来自行处理。
为什么要自费出书呢?笔者认为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为评职称。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晋升教授缺少科研成果,于是自己掏了两万多元,由某“国家级”出版社把他的讲义印成了“专著”,于是当上了教授。虽然出书是赔了钱,但教授在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都能得到较高一级待遇,所以他觉得自费出书还是划算的,况且这本书还能在授课过程中陆续推销给学生。
二、出于无奈。7年前,我的老朋友高增德先生主编了一本《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共300万字,有20多人参与,我也参与撰稿。原先也和一家出版社签了合同,但接下来出版社领导易人,原合同失效了。又联系一家出版社,总编辑表示,书很有价值,但市场风险我们承担不了,于是我帮助高先<b>医学论文发表</b>生下了一个决心,采用自费的方式出这本书。这本书的印刷费是8万多元。高先生通过发信,征订了500册,收回5万元,还差3万多元,于是找下海经商的朋友筹措了3万元,把书印了出来。书出了以后,朋友看了都说很好。但因没有稳定的发行渠道,所以还是难以和需要者见面。几年过去了,陆续卖去几百册,欠的钱,至今还没有完全还清。
三、为了心愿。出书是一种文化情结,倒退20年,出书只是少数作家学者特有的权利。50年代批判过“一本书主义”,当时谁能出一本书是很了不得的事。有许多作家学者,一生也出不了一本书。这些年情况不同了,不便作家、学者、教授出书,记者、演员、主持人和大大小小的官员也出书,有一些文人没出书自然觉得心里不甘。我的朋友向继东是湖南省政协主办的《湘声报》的编辑,是一个很有人文追求的人。他几次来京公干,都顾不上游山玩水,而是抓紧时间采访。他采访的对象以思想型的知识分子为主。特别是长沙的一些饱经风霜的老知识分子,如朱正、李冰封、钟叔河等。我知道他这些文章颇有分量,其中有几篇可称精品。然而,出版社没有接受。他只好以自费的方式出了书。书名是《生活没有旁观者》,标明是“新湘军文丛”。
四、为了效益。骆爽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的书是很好销的,前几年出的《文化人批判》、《现代人批判》都很火。但后来的一本《每一个字都可疑》却成了自费出书。原来他是嫌出版社得了大头,他不甘心,于是主动要求自费出书,但他实行的结果并不理想。书发出去不少,钱却收回来不多。不知他以后还敢不敢继续冒险?
Tag: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代写职称论文